再低的欲望,也有想成之事

帶著希望看,失望地蓋上

因為之前的「躺平」熱潮令我想起《低欲望》一書,所以想看看在這方面走躺得更早的日本是否有好方法解決。內容討論日本的很多社會問題如年輕人低薪,高稅率,日本泡沫經濟爆破造成資產大幅度下降,使新一代即使在低利率環境下亦不想追求擁有物業等資產,而基本生活物資價格低廉亦令年輕人覺得要生存,也不必像父母那代人那樣追求出人頭地。

我認為整本書的可讀性較低,就是"低欲望"標題黨,作者在指出問題時大部份歸因於政府的施政失當,誤判等,然後在建議時又把問題解決方案都指向「政府應該....」,當問題出現於A然後解決方法就是要A進行某些作為。邏輯上是對的,「解鈴還需繫鈴人」嘛,但是實際執行上卻是懸木求魚罷了,因為這繫鈴人可能也沒想要解,畢竟這位子做個幾年後就換人坐了,何苦自己去處理這種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。

而《富中之貧》則集中描繪香港社會的問題,對於低收入的巿民自然是苦不堪言,撇開政治不說,高房價,向上流動的障礙,醫療系統的不足等民生問題使巿民儘管壓低欲望亦避免不了困苦。作者同樣地也是指出問題,而解決方案也是放在期望在位者的施捨或政策恩賜。其中最深刻的一部份就是對於醫療,低收入者甚至獲得較高收入的中產階級,只要涉及嚴重健康問題,就會快速摧毀了人生積累的資源,不論是金錢還是精力,甚至是整個家庭都會被拉進深坑。

結果還是不能靠他人,不論期望政府的好政策去保障你,或是你的老闆對你的恩賜讓你能財富自由,最終還是會失望的,因為只有當你的需求,跟他們的需求恰好一致,你才可能會得益一點點,比如你住在沒地鐵的地方,希望說要是在那區有個站就太好了,只有等當政府/地產商想發展那區的時候,你才會有得益,但你的人生有多少年可以等呢?萬一等不到呢?

再低的欲望,再小的目標,一個人也會有想要做的事,想得到的東西 - 不論社會的低收入層想不用那麼辛苦工作,還是較自由的階層想得到更多的成就或是金錢甚至健康,家庭。

 
post4.jpeg
 

靠自己 - 從低欲望轉化成希望

雖然在閱讀的過程中,心情是沉重的,對於要如何解決這類社會性的問題,對此刻的我來說依然是力有不逮,但我不是個想躺平的人,反而有了些想法記了下來(前幾天叫你記下來,沒騙你,我也是這樣記)。

所謂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,我還是著重於在修身齊家。類似的在古希臘有個哲學流派 - Stoicism 斯多葛主義主張的一個控制二分法(Dichotomy of Control)的觀點,就是把事情分成兩類,一類是你能控制的,一類是你無法控制的,然後接受不能控制的,控制能控制的。(還有一個叫「消極想像」的練習,我覺得在審視自己重視什麼,以及令自己珍惜擁有的十分有用,之後又可以寫一篇)。

我們每個人能控制的也就只有自己,所以也只能靠自己來令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好,我的想法是要尋找有效率的方式來提升自己,建立心想事成的能力。下一篇會從給我很多啟發的一本書作為框架來展開我心想事成之旅。

心想事成包含兩個步驟:思考創造想法;行動創造現實。

Previous
Previous

威什麼

Next
Next

開始想-想做什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