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什麼

開始

上期說到,我想介紹的一本對我很有影響力的書,在寫完第一段的時候我回想到,它很有影響,但不是「最」有影響力的一本。(抱歉,任性的作者要從說書系列轉到情感系列)

始於我的小時候,生於內地的農村地區,被家人安排到香港來希望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,想我有著比他們好的未來, 以他們的定義來說的話,我已經實現了,有穩定的工作,成家了,也置業了,就差生個一兒一女了,然後就可以等死了(別打我臉),不,是等我的兒女也過一次一樣的過程了,但更好。

可惜我媽做錯了一件事從此令我不穩定了,她在我小學的時候,買了一本書《十萬個為什麼》給我。由這本書開始,我跟書就從此分不開了,也令我凡事問為什麼。有一個我特別有興趣:

為什麼雞要吃小石子?哈哈,關我屁事,但我很有興趣,為什麼?因為我家當時有養雞,然後我就每天跑出屋外看雞是否真的在吃小石子,是有吃的,但我為什麼在雞屎中看不到石子呢? 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。(下面恐怖)

 
 

到了過年,家里要劏雞過年吃,我就跑到媽媽身邊看她劏雞(對知識的追求令我不怕血),她把雞的胃挖出來後....我叫她切開,里面! 都是小石子!

我到現在也忘不了知道真相的興奮;還記得驗證到書中所說的那份激動;即使追求知識的過程你要面對自己不喜歡的事,但最終的結果還是自己想追求的。單單「我知道了」就有一份滿足感。

為什麼?點解?Why?

到今天,我還在不斷地問為什麼,問自己,問家人,問同事,問朋友。似乎是一個萬能的咒語,通向的不是答案,是思考。

答案重要,畢竟日常生活也靠答案來推進 (例如老婆問:洗好碗了嗎? 你試著說「洗好了」,不要說「為什麼要洗?」,否則下一題就會是「我為什麼會躺在醫院?」),但不是最重要。問題才是最重要。問題可以引發思考,可以用作腦袋的篩子(filter)讓我們思考什麼是我們真正想關注的人/事/物。(續上例: 為什麼要洗的原因可以是不想家有蟑螂,不想明晚吃飯沒用碗用,引發的思考就是 - 我可以買部洗碗機呀!?)

但我們從小便被教育要追求答案,甚至是最好的答案。但他們沒有教會我們什麼是「最好」,甚至他們也有意或無心地去忽略每個人的「最好」是不同的。但不能怪他們,因為思考什麼是最好,是自己的責任,不能假手於人。

我想告訴你們,這世界上沒有最好的。只有我們最想的。
下篇談

Next
Next

再低的欲望,也有想成之事